歷次價格戰
我國的家電行業可以說是市場競爭最激烈的行業,同時也也是國產品牌比較多的行業,相比那些國際大品牌,我國的國產家電行業一開始只能說是一個技術模仿性行業。
但是,在家電行業大舉擴張的時期,國產品牌以價格和營銷為武器,曾經一度把洋品牌逼居一隅,彩電、冰箱等市場份額國產品牌長期保持在85%的較高水平。然而,自20世紀90年代末起,我國城市家電市場已然飽和,家電產品升級換代步伐加快,洋品牌大舉進攻我國家電市場,在同類型產品高出國產產品一倍甚至更多的情況下,憑借其技術優勢搶占了我國家電市場大半的市場份額。
進入2000年,國產電視品牌之間的價格戰愈演愈烈,電視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降價雖然能使銷量連創新高,但利潤空間卻越來越小,國內電視市場整體利潤僅剩5%,甚至更低。慘烈的價格戰過后,后遺癥也漸漸顯現出來,整個彩電行業因為這場價格戰大傷元氣,更有廈華、廈新等一大批虧損企業浮出水面。價格戰的直接受益者看似是消費者,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降價和低價的彩電多數技術含量比較低的產品,附加功能少,部分降價彩電所使用的顯像管為廉價彩管,機芯也一般都是技術水平較落后的早期單片機機芯,由價格戰產生的售后等一系列問題也相繼出現。
2004年以來,CRT電視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不僅銷量銳減,其在電視市場的市場占有率也迅速下降,而以液晶電視和等離子電視為代表的平板電視在一、二級市場迅速普及,逐漸成為彩電銷售市場的主力軍,尤其是液晶電視銷量更是呈爆發式增長。
而進入平板電視時代,我國的企業并不具備核心技術,面板也都是進口外國,產品在各方面都不如洋品牌,因此只能從價格上尋找突破。Sony等大企業也開始轉變策略,采取低價措施,短短時間市場份額明顯提升。價格戰已經不可避免。
多年價格戰下來,電視行業整體利潤及維持在3%左右,很多人開始意識到,殘酷的降價血拼雖然能提高一些銷量,但是靠降低價格來占領市場,終究不是長久之計,畢竟一個真正成熟的市場是很少去打價格戰的。各大國產電視廠商開始尋找新的盈利增長點,開發電視的附加功能無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新盈利增長點
從康佳的體感游戲、開放式平臺;創維的酷開娛樂系統;海信的藍媒電視;TCL的MITV網絡電視;長虹的樂教電視;海爾的模卡電視等可以看出,在電視功能的多樣化方面,各個品牌都有嘗試。事實證明產品差異化功能是避免產品同質化和良好競爭的有效方法之一。
互聯網電視也是平板電視廠商的嘗試之一,由于相關政策法規的缺失,互聯網電視被叫停。不過2010年1月13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加快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三網融合。這對互聯網電視的發展無疑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2010年阿凡達熱播,3D進入人們的視野,雖然3D電視的普及還存在各方面的問題,但不能否認,3D電視已是未來電視的發展趨勢之一。
另外,物聯網也是未來家電產業新的盈利增長點。上海世博會中,中國家電企業競相展示基于網絡信息互聯互通的智能全套家電方案,這使智能家電再度成為炙手可熱的產品。“從企業營銷層面看,各家企業推出智能家電是出于對利潤的一種焦慮,同時也是謀求較高利潤的另一種途徑。”家電業觀察人士劉步塵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目前,智能家電產品方案已經十分成熟,但并沒有走進普通消費者的生活,主要原因是消費需求的缺失,和關聯產業的支持度不夠。不過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和三網融合的完善,相信物聯網一定會走進人們的生活,平板電視領域也會找到一個全新的盈利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