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柯達的首個OLED授權廠商,先鋒的此項技術產品在業界引起了巨大轟動。和同類其他顯示器件相比,OLED極薄,且有彈性,可彎曲;更重要的是,無論從哪個角度都能看清楚圖形,而目前被認為最好的顯示屏幕液晶顯示器(LCD)的一個重要弱點就是,從側面無法看清屏幕。
這些優點使其成為電子元器件領域的新寵。而對OELD商業價值的追逐也開始進入了熱潮。據顯示產業領域專業調研公司Display Search的分析和預測,2006年顯示產業的市場規模將高達40億美元;而美國顯示器研究公司Stanford Resources估計,OLED顯示器市場2005年可能擴大到7.36億美元。2005年之后,OLED將開始大規模代替LCD,而預測2005年LCD市場是433億美元。
雖然是OLED的首個專利擁有者,柯達并沒有立即進入OLED產品生產領域。在膠卷和影像領域,柯達無疑是世界領先的企業,但要立即進入一個全新的高技術領域的生產,柯達卻顯得非常謹慎。
柯達首先進行的是專利技術轉讓。
柯達公司的相關負責人曾表示,柯達是以“政治家”的方式把專利授權給一定數量的制造商來消除反壟斷;但他表示,柯達不會授權給太多廠商,目的是要避免激烈的價格競爭,而價格戰正在動搖筆記本電腦LCD顯示器市場。
爭食
但柯達的核心專利技術解密期限是在2005年。屆時,柯達將不得不按照美國專利法的規定,將部分核心技術公布于眾。
在繼續向世界各大家電生產商、顯示器件生產商出售其OLED專利技術的同時,柯達亦開始為自己的OLED產品尋找落腳點。
2002年初,柯達和三洋電機宣布,雙方共同投入近3億美元,成立一家叫做SK Display的顯示器合資公司,開始大規模生產OLED產品。
雙方合謀無疑有著共同的利益點。對于三洋來說,原來用于生產LCD的三條生產線得以進入更有前景的OLED生產領域——而且還為新公司節約了近3億美元的成本。而對于柯達來說,通過專利技術轉讓,柯達不但占有合資公司40%的股份,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合作,柯達的實驗室技術能夠快速進入工業化生產階段。
2002年底,合資公司研制出15英寸OLED顯示器樣品,此舉被認為是OLED研發的一個飛躍。但從樣品到大規模生產仍面臨一系列的技術難題。
但柯達的最終目標還是在電視屏幕。就像LCD被廣泛地運用到電視領域一樣,OLED也必將運用到這個領域。
就像安瑞所言,進入只是時間問題。但對于柯達來說,究竟什么時候、采取怎樣的方式進入,現在還是一個謎。
“可能是三五年,也可能遠不止,但肯定不是現在。”安瑞告訴記者。
“以柯達的品牌和逐步培養起來的制造經驗,完全是有可能自行研制和生產OLED顯示器和電視屏幕的。”一位OLED業界專家認為,“說不定有一天,我們會看到標有KODAK字樣的電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