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抓住互聯網經濟的道路上,或者說是在和小米、樂視新興彩電品牌的對抗中,創維是走的最快、最遠和成效最顯著的。當然,類似海信這等體格巨大、“黑白”通吃、具有國有資本支持的行業巨頭,他們更有資格“使用后發優勢”——創維的激進不能成為否定其它彩電企業戰略選擇的理由,但是創維的激進絕對是我們能稱贊一下創維的理由。
因為,互聯網電視背后的核心不僅僅是彩電技術和應用的變革,不僅僅是彩電產品和營銷形態的變革。互聯網電視的出現和繁榮更是一種社會變革:是大信息化背景下、智能和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社會管理和運行處于被信息化重構時期中,相關技術進步具體影響到一個小小的TV產品上的結果。
互聯網經濟是一個歷史潮流:彩電企業的動作可以有緩有急、可以有此有彼、可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是卻不能固步不前。互聯網電視時代的到來只存在時間上早晚的問題,不存在是否會實現的疑問。在信息化大浪潮下,融合進互聯網經濟的彩電產業,是一個必然的課題和行業同仁共同的挑戰。也就是說,沒有小米等的攙和,彩電企業也必須解決互聯網化這個課題。現在有了小米的挑戰,只不過是傳統彩電企業的互聯網進程被加速而已。
認識互聯網電視的必然性是容易的,但是認識互聯網電視的本質卻不容易。上文,通過對比分析小米和創維在產品和軟件層面的實現能力,得出了互聯網電視品牌間競爭的實質是“文化價值”。這樣個結論的得出過程,顯然不能滿足那些“假設小米和樂視等互聯網品牌不存在背景下彩電產業發展方向研究”者的胃口。那么筆者,更愿意從互聯網經濟本身,而不是品牌對比這種方式,來說明一下互聯網電視的競爭本質。
互聯網經濟的起始點難以考證,但是其爆發點是很明確的:移動互聯網的興起。移動互聯網,近年常說的“低頭族”的存在和發展,提供了一個更便捷的互聯網溝通平臺、同時也培養了更為廣泛和深刻的“消費市場的互聯網”習慣。接下來的事情,基本上是近兩年內的變化:微博、微信媒體的成功,電商的大爆發和O2O概念的興起,互聯網金融使得“網絡”與“現實”的距離進一步拉近(因為現代人生活最離不開的就是錢,一旦錢的各種形式:投資、理財、零錢包、支付等上網,那么消費者與網絡的距離就會因此大大縮短:網絡經濟從可選品,變成了必須品的催化劑就是網絡金融)。
這些互聯網自身的變化,為實體經濟制造和銷售業提供了新工具:微博和微信是媒體平臺,是廠商直達消費者的溝通平臺;電商即是渠道,也是產品展示和不同品牌間產品比較的平臺,其媒體價值也非常巨大;加上傳統媒體的深度價值挖掘——互聯網讓“銷售”信息的流通速度和效率,在過去的幾年時間內提升了何止百倍!
對于傳統企業,利用和融入互聯網經濟的過程,就是利用互聯網手段在“信息流通”和“價值溝通”上的優勢,再塑自己的品牌價值、重新構筑品牌和客戶之間的文化紐帶的過程——這就是創維酷開,每一次都抓住機會PK小米的原因:PK是一種優秀的信息傳播手段!對互聯網概念的深刻認識,是創維PK小米的勇氣與實力源泉——
創維和小米競爭的本質,不是誰的產品更好、誰的價格更低,而是誰更符合那個消費者心目中的“互聯網電視標準”。但是,真的具有一個互聯網電視標準嗎?答案是否定的。這個互聯網概念,何嘗不是小米等通過營銷創造出來的呢?因此,符合消費者心目中的標準,就是重構自身的品牌文化和概念,也就是再造“互聯網電視”的內涵。至少,原來的互聯網電視的含義,是不包含傳統企業的:這個概念的提出,首先就是為了區隔新興企業和傳統企業而設立的。但是,通過創維酷開的營銷,這一局面已經改變——傳統企業要做、能做、也能做好互聯網產品,業已成為行業共識。
因此,融入互聯網時代、把握互聯網機遇、認識互聯網電視競爭的本質,就是“善用”新營銷構筑新品牌內涵。而創維的緊抓小米,就是緊抓互聯網產品概念的“鼻祖”,緊抓彩電產業的“新點”、就是搶占互聯網概念的定義權:一旦創維實現自己的既定影響力塑造,他自然會將小米甩掉——到那時主動PK創維酷開的又會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