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商業顯示領域正經歷一場靜默但深刻的技術變革。在數字化、智能化應用體系持續深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打造能更好適應烈日、暴雨、高低溫環境、動態變化人流的嚴苛條件,實現低維護、低成本、高效率的戶外顯示應用體系,推動戶外空間數字化進程加速,不僅是行業機遇、也是時代使命。
這方面,產品的戶外環境可靠性、大尺寸顯示的技術突破、持續的購置成本降低等痛點都已經解決。但是,實現從‘能用到好用’的轉變,還需要行業共同努力。其中,以5G超高速實時連接、低功耗/太陽能供電系統、人工智能(AI)應用為核心的三大基座技術,正在協同改變未來戶外商顯的應用生態,不僅進一步化解戶外顯示的諸多固有難題,更推動戶外商顯從單向信息展示向智慧化、綠色化、強交互的下一代數字節點躍遷。
5G:不僅是內容傳輸這么簡單
戶外商顯設備的內容更新方式多樣,例如通過有線網絡、WiFi或4G網絡等。但是,傳統有線或者WiFi網絡在高速服務區、景區、交通樞紐等典型應用場景中,往往存在帶寬不足、延遲高、覆蓋不均以及建設成本高、重復建設等問題。4G網絡也正逐步被5G或5G-A取代。可見,未來采用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將成為戶外商顯的大趨勢。
5G/5G-A的大帶寬特性支撐超高清內容實時分發;也可以衍生出更多的“云端計算與屏顯現場交互”的創新應用;更可以實現與景區、城市固有的移動通信網絡資源的共享,降低重復投資成本,且其公共網絡平臺的維護由電信運營商實現,整體擁有成本也有望更低。
此外,5G或5G-A的低時延特性,更能賦能遠程控制與協同:通過5G網絡與手機APP及戶外設備實時貫通,使管理人員能夠遠程監控設備狀態、提前預警故障、精準調度維護資源,大幅降低現場維護頻率和故障停機時間。
5G或5G-A技術還能助力戶外商顯系統成為一個廣域連接的智慧物聯節點:這不僅僅是指商顯可以與更多傳感器設備共享硬件平臺,更意味著將單臺商顯、單個場景的商顯屏,融入更廣闊的公共網絡,從而挖掘更多商業價值形態——使戶外商顯從孤立屏幕升級為復合型信息服務與數字消費終端,成為智慧城市的關鍵神經末梢與功能平臺。
總之,5G或5G-A通過可連接性、實時性、大帶寬與廣域網的特征,為戶外商顯提供更多“變現”的業務創新支撐;同時在部署便捷性、集約化程度以及向未來更高級移動網絡演進的潛力方面,也具有競爭優勢。可以設想,未來基于5G或5G-A網絡的戶外商顯屏,可以稱為一種“公共數字空間”的聯盟體,實現更強勁的商業模式拓展。
低功耗與太陽能技術“顯能”一體化
戶外商顯的能耗問題歷來突出。特別是對于LED大屏顯示而言,屏幕巨大、能耗高昂是其戶外應用‘最主要的成本’來源。即便是液晶屏幕,在進一步大屏化的同時,為滿足戶外應用的高亮要求,整體能耗水平也隨著‘畫質體驗升級’水漲船高。
因此,無論從降低運營成本,還是從避免高溫運行導致設備壽命縮短,或者是從‘雙碳’戰略驅動看,新一代節能硬件設計與清潔能源技術,必然會成為重構商顯行業能效標準的關鍵:一方面要求顯示技術在節能、提升能效上下功夫;另一方面更要求戶外商顯進行獨有的創新。
例如,通過光學與材料創新實現“開源節流”。其原理是通過特殊設計提升散熱效率,并降低環境光(如陽光)對顯示效果的干擾,從而降低對整體顯示亮度的需求,最終實現節能。目前,一些產品采用單層偏光片+高反射銀鍍層的光學結構,輔以散射膜技術,解決鏡面反射和眩光問題,將光線利用率最大化,顯著提升能效。LED屏也可以通過透鏡形狀設計,精密控制發光角度減少無效光散射,實現高節能。
針對太陽光反射導致設備散熱難度增加、進而要求設備亮度更高的問題,業內也發展了太陽能、儲能與顯示的結合技術。這種技術不僅實現了離網供電革命,還帶來了整體能耗優勢,太陽能板同時也能為設備和使用者提供遮陽功能,可謂一舉三得。特別是對于偏遠或者分散的中小型顯示與數字化設備,太陽能技術也帶來了布線成本的大幅降低。
并且,從顯示技術與太陽能技術的發展趨勢看,未來鈣鈦礦光伏與顯示共基板技術會實現戶外顯示即陽光發電的新型“二合一”產品。這將極大推動戶外顯示能耗革命。結合低能耗高性能顯示系統,實現戶外顯示應用的“零碳”未來。
高效“光電”或者“電光”轉化技術與材料的發展,將推動太陽能與戶外顯示應用的結合與革命。這一點無疑是戶外顯示未來“運營成本”持續降低的關鍵推手,也是決定其商業可實現性的關鍵“成本變量”。
AI智能體:驅動戶外商顯從“展示”走向“服務”
傳統戶外屏僅是內容播放的“廣告牌”,而AI技術的注入賦予其環境感知、行為分析、動態決策能力,使其蛻變為智慧化信息中樞,讓戶外屏的商業應用生態從‘被動’轉變為‘主動’,持續推動戶外商顯價值的深入挖掘:
AI技術首先應用在戶外顯示設備的“自我管理上”——環境自適應智能。戶外顯示系統搭載感光自適應系統,通過AI算法實時分析環境光強度,自動調節屏幕亮度至最佳可視狀態——既避免正午陽光下“看不清”,也防止夜間“亮瞎眼”, 亦可確保-30℃至60℃極端環境下畫面穩定,在節能同時減少光污染。同時,內置傳感器也為設備提供遠程管理和狀態預判的技術數據,成為高效實施大規模設備管理的關鍵助力。基于設備運行數據(溫度、電流、像素衰減率等),AI模型可提前預測風扇故障、燈珠衰變等問題,指導設備及時保養,從而避免停機事故。
AI技術更能實現‘化被動展示為主動服務’。通過結合受眾識別與精準內容推薦,實現高效信息投送。在高速服務區、商場等場景,AI攝像頭可分析觀眾性別、年齡、停留時長、甚至車型、穿著特點等,結合時段信息、天氣數據以及后臺積累的大數據知識,動態推送匹配的廣告或服務信息(如向雨天滯留旅客推送附近酒店優惠),提升屏幕信息的精準性與價值。此外,借助實時5G網絡,用戶也可以與AI互動,構建更為深入的信息服務模式,并提供包括手勢識別、觸摸交互、語音控制等多種服務方式,對特殊人群更加友好。
AI技術的應用,也讓戶外顯示產品能夠開發出“特種智能體”產品,專門服務于某些特定場景或體驗。例如,“景區打卡機”,通過AIGC可實現“一鍵換裝、美顏”等功能;智能講解員,能夠依托對游客的識別,自動提供相關信息介紹和顯示;景區或城市服務屏,通過5G網絡還可選擇與用戶手機等設備連接,將地圖路徑規劃、介紹信息等推送到用戶本地終端……
可見,AI技術對戶外顯示的革新,既體現在屏幕自身功能的升級,也體現在交互體驗的提升;既包含通用性AI技術的應用,也能發展出具有專門化功能的“屏載AI智能體”服務于中高端市場。AI技術與屏的結合,在戶外將更具有場景多樣性、價值需求多元性和創新差異化。這種結合模式必然成為挖掘屏幕價值的利器,也將助力無處不在的AI社會數字服務體系的形成。
技術協同:三大基座重塑戶外場景體驗
戶外顯示設備,不是一個獨立的“產品”,而應當成為一個節點性平臺。5G、低功耗、AI等技術,是對這種未來平臺的基礎賦能,結合傳感器技術的持續升級、差異化形態產品的開發、以及與路燈、公交站牌等設施的一體化整合,戶外商顯的應用場景不斷拓寬、價值持續躍升。
未來,通過持續降低高能耗產品成本、建立當前尚未統一的戶外設備太陽能接入與5G物聯網協議標準、實現光伏顯示儲能一體化設計的‘屏即電站’、推動AI邊緣算力下沉(如普及屏體內置或模塊化輕量化AI算卡)、構建基于5G及未來公共網絡的多屏協同‘屏聯盟’,甚至實現如公路側的波浪式信息流傳遞等新技術,將推動戶外顯示單元的內涵不斷加深,全面跨越“顯示”二字的邊界,催生無數新物種、新應用的誕生。
行業專家認為,5G如同戶外商顯的“神經纖維”,低功耗/太陽能技術是其“供血系統”,而AI則構成“決策大腦”——三者融合推動戶外商顯從功能單一的展示終端,升級為集信息傳遞、環境感知、能源管理、服務交互于一體的數字化社會中一個有生命的智慧節點。這將是對綠色數字新基建的深入探索和終端與末梢價值的持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