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以“融入現代生活,非遺正青春”為主題的“2025數字非遺發展交流會”在廈門盛大啟幕。 來自省內外非遺研究學者、非遺傳承人、非遺實踐者、文化科技企業代表、數字技術人才、以及新聞媒體記者等200多位各界人士齊聚鷺島,共探非遺在數字時代的傳承密碼。
在開幕式上,舉辦方代表林顏勝向與會人員致歡迎詞,向蒞臨交流會的領導、嘉賓、非遺傳承人、非遺愛好者及各界朋友表示感謝與歡迎。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承載著民族的集體記憶與精神密碼。而如今,數字文明新時代的到來,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交流會現場,非遺研究專家、廈門市文旅局原二級巡視員、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葉細致上臺致辭并向大家分析了非遺現狀和介紹了豐宣多彩的廈門非遺資源,并表示:面對數字經濟的十字路口,我們如何把傳統的非物資文化遺產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過程中銜接數字經濟,插上數字經濟的翅膀,選擇濱海城市廈門這樣既有歷史底蘊,又有包容開放城市精神的廈門,適逢時機。
浙江文化產權交易所數智通首席市場運營官~于友龍 以“數字資產+龍泉青瓷+文化IP+版權存證”的創新商業模式”為案例向大家分享了數字非遺+浙江經驗,會上反應熱烈。
國家級非遺項目廈門漆線雕國家級傳承人-蔡超榮:在交流中提到:“我們希望通過這次交流會,學習到數字賦能非遺的新商業模式,通過數字化手段和媒體傳播,讓更多人了解廈門漆線雕文化。
惠和影雕第17代傳承人戴毅安表示:“數字非遺是一個非常新穎的題材,我們堅持傳統工藝的核心價值不能被機械化替代,但可以借助科技手段進行宣傳推廣,讓更多人看到非遺的價值。” 這番“守藝與創新”的辯證思考,反映了傳統非遺傳承人在數字化浪潮中的積極探索,引發了在場非遺傳承人的深度共鳴。
龍泉青瓷文化數字資產交易掛牌方聯合創始人喻國春:龍泉青瓷的數字化+這創新實踐,樹立了全國標桿案例,我們今天也延伸到了廈門,接下來也想通過廈門的非遺和浙江文交所數字化平臺融合。
原廈門市委常委、副市長劉成業出席交流會
據福建省工業合作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石錦標介紹:廈門不僅是一座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的都市,歷史文化底蘊更是深厚,擁有著從婉轉悠揚的南音、精妙絕倫的木偶戲、巧奪天工的漆線雕、影雕和韻味深厚的閩南茶文化,特別是有上千萬燒制歷史的珠光青瓷等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此次交流會在廈門舉辦,意在借助廈門的數字產業基礎、文化底蘊與創新活力,推動數字非遺發展,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走進千家萬戶,實現活態傳承。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本次交流會由福建省工業合作協會主力。